【觀點】瘟疫中的我們,五種排解情緒壓力的方法

by - 4月 06, 2020

連假後,瘟疫下的我們不約而同加深的惶恐

不約而同,清明連假結束之後彷彿身邊的人都在哀號遍野,不是因為要上班,而是有些人身體都出現了一些莫名的症狀,或許咳嗽兩聲,或許肚子有點不舒服,打了兩聲噴嚏,即使你哪裡都沒去,都覺得很有問題。

對,最近天氣多變化,原本體質敏感的人就會出現以上症狀,但碰到了瘟疫蔓延,很怕自己會不會被感染,或著看到電視上那些出遊的人,就覺得心情緊張跟惶恐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
防疫模範生,也怕出任何的差錯

截止為止,從疫情爆發後到現在,全世界都已經進入半封的階段,只剩下幾個國家沒有,台灣是其中之一,尚未封城、禁足以及限制出入。社會的戒慎恐懼氛圍告訴你,千萬不要輕忽大意,中央也說戴好口罩,勤洗手,做好衛生管理,適時的出行可以緩解情緒,只是沒想到如今看見又是人山人海的景象,讓人憂心不已,甚至有醫生說昨日義大利,明日台灣的景象,更讓感到世界末日崩潰的情緒。

身在瘟疫世代的人們,有種進退兩難的局勢,沒有人想成為防疫破口,也沒有人能保證不會變成破口,朋友說,會不會精神科也爆滿,每個人最後都超前佈署,變成了神經敏感官能症狀者,說實在從爆發到現在,這四天連假我也感到不安跟惶恐,甚至感到無能為力。

瘟疫中的我們,該怎麼學習跟成長

▲ 圖片來自:陳建仁 臉書

▲ 圖片來自:陳建仁 臉書
看到副總統 陳建仁臉書專頁一張圖【瘟疫中的我們】,也很想分享給大家,告訴大家這種壓力狀況該怎麼解決情緒的出口,如何從驚慌失措進入學習狀態,再繼續進入成長狀態,我想這值得大家一起努力。

疫情爆發初期人們我們似乎都在做以下的四件事情,似乎現在還是,包括謾罵台商、旅遊歸國者到現在一般國內出遊者,不停施壓給身邊的人,苛責別人。

彼此猜疑 (suspicion)、
疏離抗拒 (alienation)、
相互苛責(resentment)和
汙名化他人(stigmatization)

之後就換轉化成以下四種,包括與世界共同抗疫,捐出口罩給醫護,產業合作共體時艱,提供資金給需要的人們,並互相安慰。

彼此同情 (sympathy)、
相互感恩(appeeciation)、
反省向善(reflection)
自我奉獻(self-devotion)

轉化恐懼成為彼此同情,從互相關心開始

自從開始每天花一小時打電話關心世界各地身邊的朋友之後,我發現有些狀況不太一樣,以往我的資訊都來自新聞媒體綜合的報導,幾乎都是報憂不報喜,可是我後來發現人跟人之間的情感,本來就有對抗瘟疫的能力。

每個人都有壓力,但也有對抗壓力的能力,包括自我調侃,還有做好最壞打算,甚至分享彼此在疫情下看到的真善美,原來,不是每件事情都這麼糟糕,即使在糟糕大家都有活下去的本事。

該怎麼調節自身瘟疫中的壓力

我也分享五種自己排解瘟疫壓力的方法,主要是減少疫情新聞的觸及,增加人與人線上的互動,多去發掘居家生活的樂趣。

1.不要花過多時間滑手機,關注疫情

是時候關掉電視、媒體跟新聞,每天規定自己只花1-2小時釐清疫情訊息,而不是掉入瘟疫新聞的壓力。

2.用消費幫助中小餐飲一同度過難關

是時候出門消費,帶上口罩,與人保持距離,台灣許多小型餐飲需要我們支持,可以用外帶,或是叫外送,他們才能在艱難中存活。

3.線上與朋友定時互動,互相關心

是時候跟開朗的朋友互動,通通視訊電話,彼此關心,疫情之下我們都是彼此最真實的情感。

4.避開人群,到戶外散步,散心

是時候避開人群往戶外呼吸新鮮空氣,曬曬太陽,情緒才能得到緩和,但少揪眾出門,出門也必須防護才行。

5.找尋居家樂趣,聽音樂,學習有興趣的事物

是時候多聽一些輕音樂,研究食譜,學著孤獨生活也可以快樂的方法,不出門也可以過得很自在。

不能擁抱的現在,我們對彼此眨個眼睛,現實生活中保持距離,但視訊跟通話可以沒有距離,多分享彼此生活大小事,一起努力防疫,把防疫戒慎恐懼,而不是要求別人活在恐懼。

// 關於雪兒

心懷自由的流浪者,相信孤單也是美好 Instagram : chertravel

2021作品 生活中,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 _ https://reurl.cc/4yEqzV

2022作品 立志把生活過成喜歡的樣子 _ https://reurl.cc/b2oArl

2023新書 每一次出發都有意義 _ https://reurl.cc/p61Emx

You May Also Like

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