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觀點】死亡,不是只存在遺書交代後事,更應該是每一個人都要去面對的問題

by - 7月 22, 2020


曾幾何時,不必去海邊,不必去山上,死亡也來的這麼容易

還記得,小時候就經歷了人生第一次死神擦肩而過,爸爸說那時我剛出生,他抱著還在強褓中的我,在半夜四處去敲診所的鐵門,沒有一間鐵門願意開門,一個嬰兒發燒到接近40度,生命原來如此脆落,或許在那個時候若沒有爸爸的四處奔走,早已經成為了遠方的天使。

活了下來,卻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停的恐懼死亡,還記得小時候喜歡在溪邊戲水,後來幾則溺水新聞,大人們就禁止孩童進入,幾則海邊溺水新聞,大人就警告少去海邊玩水,哪裡看似有危險,就直接否定了危險的去處,可是最危險的是往往不會為自己冒險,孩子被眷養在安全的舒適圈,只要碰到一點細菌,就會重感冒,只要碰到了失戀,就無法承受,只要碰到了挫折,就想自殺。

曾幾何時,不必去海邊,不必去山上,死亡也來的這麼容易,或許人性原本就很脆弱,越是一帆風順,就越無法抵擋多變的世局。

每個人有病,或多或少的憂鬱症

那天在車上跟作家朋友聊天,我們都承認自己有點神經質,輕微的憂鬱症,朋友也曾說他有憂鬱到自殺的傾向,靠著書寫跟旅途慢慢的轉化,我想那一年離開台灣之前,我應該也有,只是並不知道那是憂鬱症。

因為一切都是如此的正常,上班下班,看電影吃飯,正常的交際,外人看得自己如此光鮮亮麗,只有自己才知道內在千瘡百孔,不過習慣該怎麼帶著面具生活,卻忘記拆下面具後獨處時光該怎麼活。


討厭自己活得虛偽,但又必要裝出大人般的成熟,討厭自己活得懦弱,但又必要把委屈吞的自然。自殺從來不是選擇之一,因為從小被教育恐懼死亡這件事,但卻有時候會想死亡是否真能解脫所有的困惑?

當你越接近死亡時,才會真正去觸發自己內心的底牌

第二次經歷死亡是在斐濟這座小島,那時候我誤食了當地的火鍋,整個神經中毒,從頭到腳都不自覺得抽痛,這種感覺從未在我身上發生,我以為隔天醒來可能就不在人世,瞬間腦海裡面告訴自己,若是生命只剩下24小時,你想做什麼?

旅行出發之前我的家庭關係處理得不是很好,甚至鬧了革命風波才遠行,一直以來我覺得父母完全不懂我要的是什麼,也只會命令我變成什麼,但那一刻我想飛回到她們的身邊,就在我眼睛閉上之前告訴她們,其實我沒那麼恨你們。

還好吃了緊急救命藥之後,我身體陸續恢復,那時候我才明白,當你越接近死亡時,才會真正去觸發自己內心的底牌,想要的什麼。我並沒有選擇放下打工度假回家,反而繼續旅行,卻對活著有了另外一種看法。

事實上一直困擾著我的,不是失戀,不是事業不順,而是無法完成家人的期待,卻也不知道如何反抗。

死亡,也只是告訴我們,活著,其實多不容易

第三次我經歷了同事的自殺,他是在受傷後的十年選擇燒炭,因為身為直屬的主管,所以必須有權責去理解跟了解,由於間接的關係,讓我一直思考這是憂鬱症還是不想活,最後的結論是「這些年他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。」

之後我則經歷了另外一個同事想自殺的風波,急性憂鬱症加上躁鬱症,我打了電話通知警察跟家屬,結果事情越演越烈到無法收拾,還好最後並沒有悲劇收場,只是面對死亡議題已經不再這麼害怕。

最近,也有親人在加護病房,經歷了雪花凋零前生命的脆弱,說真的,不是真正的家人,無法體會在裡面那種傷痛跟學會放手。

死亡,不是只存在遺書交代後事

我告訴爸爸,有一天若我會提早走,你不要救我,我不想被醫療管子折磨,雖然覺得黑髮人告訴白髮人這種事情很不孝順,但是也到了彼此要坦然面對死亡的時候。

死亡,不是只存在遺書交代後事,更應該是每一個人都要去面對的問題,包括如何死得更有尊嚴,不應該只存在著悲痛或走不出去。

爸爸則告訴我,希望若有一天在加護病房,請我放棄急救,讓他有尊嚴的結束這一生。正因為不容易,更要珍惜活著能呼吸的時光,還有沒有什麼可以隱藏的秘密,秘密在死後就也不是秘密。

相關連結

【觀點】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,要離開的人不要強留
【觀點】單身的親情考驗:沒有虧欠,所以沒有遺憾

// 關於雪兒

心懷自由的流浪者,相信孤單也是美好 Instagram : chertravel

2021作品 生活中,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 _ https://reurl.cc/4yEqzV

2022新書 立志把生活過成喜歡的樣子 _ https://reurl.cc/b2oArl

You May Also Like

0 comments